多年期盼,一朝梦圆。
2020年4月30日,这一天注定要载入开封史册,总投资37.5亿元、开封迄今最大的单体民生工程——“一渠六河”连通综合治理工程全线通清水,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。
“俺家在这住20多年了,臭河水的味儿早就闻够了。听说要通清水,我一早就跑河边来了。这项重大民生工程,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”家住省四建家属院的李广生激动地说。
南护城河治理工程项目经理柴建军在开封已经待了3年多。他说,这项重大民生工程,建设规模大、质量高,目标就是要建成省优、国优工程。“虽然经历了很多艰难,但亲眼见证了通清水,我很自豪、很高兴,当时眼泪就不由自主流了下来。”柴建军说。
经过4年多的奋勇拼搏、砥砺前行,备受全市人民期盼和关注的“一渠六河”工程目前已进入完工验收阶段。“一渠六河”包括西干渠和东护城河、西护城河、南护城河、利汴河、惠济河、涧水河。
“一渠六河”的“诞生”,是我市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、“两山理论”,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的生动实践。
让生态成为开封的金字招牌,让生态成为开封未来最大的发展潜力,我市扎实做好水生态文章,致力于打造“以水润城”的生态城市,推动了城市颜值、气质“双提升”。
从2016年谋划开始算起,“一渠六河”的建设经历了4年多。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工程指挥部、水利人、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建设者付出了艰辛努力,最终交出一份人民满意、世人瞩目、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,在2020年非常之年取得了这一非凡成就。
如今,“一渠六河”已是“黄河明珠、八朝古都”的生态名片,全面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力,提升了群众幸福感。
“一渠六河”工程自决策、筹备、实施到现在完工验收,一直秉承“为民造福的幸福工程、四水同治的惠民工程、古城保护的文化传承工程、党建引领的文明提升工程”四大定位,破解了征收、治污、施工、融资四大难题,恢复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,最终实现“还河于民”的愿景。
“还河于民”主题贯穿工程始终
一川清流,两岸锦绣。
如今的“一渠六河”清澈、灵秀,风情万种。春日杨柳吐絮、桃粉李白,夏天紫藤依依、荷叶田田,金秋枫叶如丹、水榭临风,冬日青松傲雪、蜡梅吐芳。
“一渠六河”工程通过环、点、线、面实现了环城水系的华丽变身:1条环城滨水风景绿道串联5个城门节点,打造出5个滨河公园和8段特色滨水岸线,“一渠六河”穿过53座桥梁,宛若一条熠熠生辉的“珠链”环绕古城。
曾几何时,这里还是“黑臭河”“垃圾河”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大量生活、生产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,企业偷排漏排现象时有发生。部分河段还存在生活垃圾、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现象,长期堆积的垃圾导致水质恶化发臭。“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水质开始变差,附近居民苦不堪言,来河边游玩的市民越来越少。”即将退休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区高级工程师朱红梅说。
2016年,市委、市政府开始谋划治理“一渠六河”。该工程纳入开封市水系总体规划,并作为“十湖连通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“百城提质”“城市双修” 的重点工程,还入选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第一批重点城市示范项目,总治理长度28.6公里。“这么大的体量,如果没有市委、市政府大的决心和恒心,是办不成的。”“一渠六河”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付瑞说,“这高度体现了市委、市政府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初心。”
“一渠六河”工程自谋划、决策到筹备、征收、建设,再至眼下的高效能管护、养护,“还河于民”的主题贯彻始终,处处体现着人民至上的宗旨。
(下转第二版)